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暑期期間,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青春向黨,藝心筑夢”社會實踐團隊走進了擁有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源的金鄉(xiāng)縣,展開了一場探尋古老非遺藝術文化之旅。

(圖片來自王洪倫先生工作室)
根雕藝術是一種傳統(tǒng)造型工藝,是在自然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的造型藝術,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tài)及畸變形態(tài)為藝術創(chuàng)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chuàng)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7月17日,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青春向黨,藝心筑夢”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當?shù)刂〖壏俏镔|文化遺產(chǎn)根雕藝術傳承人王洪倫先生的工作室,感受根雕帶來的藝術魅力。

(圖片內(nèi)容為王洪倫老師為隊員們介紹根雕)
王洪倫先生自幼喜歡泥塑,受李潤老師影響對根雕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通過多年刻苦鉆研,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為了滿足實踐隊員們想要了解非遺根雕藝術的渴望,王洪倫先生現(xiàn)場親授技藝,帶領實踐隊員們近距離體驗根雕技藝的獨特魅力。
通過對王洪倫先生的專訪,體會到他對根雕的熱愛。他告訴我們,根雕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并用心傳承我們的根雕文化。

(圖片內(nèi)容為與王洪倫先生在他的根雕工作室合影)
7月18日,實踐隊員們來到了金鄉(xiāng)縣高河街道感受漁鼓和傳唱帶來的深厚底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漁鼓非遺傳承人——辛明軍先生向我們介紹到,漁鼓是源于道情的一種傳統(tǒng)說唱藝術,道情源于“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時,開始用漁鼓、簡板伴奏,故得名“漁鼓”。他傳承的是流行于山東濟寧一帶的寒腔漁鼓。
漁鼓演繹,只見辛明軍先生左手簡板,右手擊鼓,唱白自由,語言通俗,曲調近似吟誦。簡板、漁鼓兩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同清泉般澄澈悅耳。實踐隊員們懷著對漁鼓的喜愛和敬意去親身體驗如何演奏這動人的天籟,切身感受這份來自音樂帶來的獨特魅力。

(采訪中辛明軍先生的現(xiàn)場演奏照片)
在采訪過程中,辛明軍先生被問到關于傳承和發(fā)展的問題時,他感慨的回答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青年人關注到咱們這個非遺文化,充滿著激情來學習這種傳統(tǒng)技藝,我感受到了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喜愛,我對咱們的傳承充滿信心。
非遺藝術的魅力逐漸融合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到這種文化的傳承,對我們而言,它們不僅僅是一種技藝,而是一種民族文化、情感的傳承。團隊員們作為新時代青年,作為國家和未來的希望,也將繼續(xù)在傳承非遺文化這條道路上繼續(xù)探索,雖然本次的采訪到此告一段落,但青年人仍在文化傳承的路上......

(圖片為實踐隊員與辛軍明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