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唐仲英愛心社“聚星計劃”實踐心得體會
作者:付興芬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wǎng)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或孤獨性障礙,是一種廣泛性發(fā)展障礙,多發(fā)生于幼兒期并往往持續(xù)終身,是一種表現(xiàn)為語言發(fā)展遲緩,社交功能以及溝通技能的損害、興趣和活動范圍狹窄、注意力缺陷以及刻板行為的精神障礙。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孤獨癥這一群體也逐漸進入了社會大眾的視野,目前,孤獨癥兒童的主要教育途徑包括: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或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彀嘟逃歪t(yī)院及康復機構的康復教育。
濟南博樂特殊兒童關愛中心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為2-17歲的孤獨癥、多動癥、發(fā)育遲緩、唐氏、輕微腦癱、輕微智障等障礙兒童提供專業(yè)的康復服務。上個學期我有幸參加過山東大學唐仲英愛心社組織的“聚星計劃”戶外項目,作為志愿者受到了孤獨癥機構老師和專業(yè)醫(yī)生的培訓與指導,對孤獨癥兒童的發(fā)病原由,癥狀等狀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一天的相處,我看到了小星星身上閃耀著無比燦爛的光芒,也看到了守護在星星背后的家人所承受的艱辛與犧牲,在那次活動的影響下,這個暑假我又跟隨唐社一起,作為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志愿者,與博樂特殊兒童關愛中心的老師取得聯(lián)系,用滿腔熱愛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由于時間原因,能夠陪伴小朋友的日子雖然只有三天,但是這段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三天的時間,我與小樹A、B班的小朋友們一起上課、一起做游戲、一起吃飯,成為了好朋友,在相處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程度的障礙,但是都擁有著與眾不同的天賦和潛力。年齡大一些的小朋友在機構老師的帶領下可以很順利地完成學習和活動的內(nèi)容,也可以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年紀小一些的孩子需要老師的一對一看管,在表達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只能通過哭鬧、喊叫來吸引老師的注意。他們其實都很聰明,但不是很善于與人的溝通,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需要老師的關注。在相處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和小孩子一起的快樂和挑戰(zhàn),也感受到了在星星背后默默守護著他們的家長和老師的不易和付出。小星星們在老師和父母以及社會群體的關注下健康成長,之后的日子里我會盡己所能,以自己的方式守護他們。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9-02 關注:
大學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