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詠山河:童聲勾勒家國輪廓 “小燕子的祖國是它的泥窩,每年春天都要回來多么的執(zhí)著……”活動伊始,清脆童聲朗誦響徹教室。孩子們以充滿童趣的《祖國是什么》為媒,用“小燕子的泥窩”“小螞蟻的蟻穴”等鮮活意象,將“祖國”這一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圖景。詩歌中“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的鏗鏘字句,與“五十六個民族,名人眾多”的自豪表述,在抑揚頓挫的語調中勾勒出祖國的歷史厚度與山河壯麗。 這場朗誦會匠心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主持人引導孩子們以“我的祖國家鄉(xiāng)”為主題補充創(chuàng)作元素:有學生用“稻田里的蛙鳴”描摹家鄉(xiāng)夏日生機,有學生以“老槐樹下的祖輩故事”追溯奮斗歷程,讓詩歌成為串聯(lián)個體記憶與家國情懷的精神紐帶。當集體朗誦至“每一個傳說都是一句凝重的囑托——熱愛祖國”時,孩子們眼中躍動的光芒,正是文明實踐中愛國種子萌芽的鮮活印證。

圖為粵農文創(chuàng)突擊隊隊員與小學生們詩歌朗誦的合照。通訊員 林怡君 攝
史問春秋:知識筑牢信仰根基 “我國四大發(fā)明有哪些?”“亞洲第一長河是哪條?”在“我的祖國”主題環(huán)節(jié),一場別開生面的國情知識問答掀起活動高潮。20余道精心設計的題目貫穿歷史經緯:從1949年開國大典的莊嚴時刻,到五星紅旗與《義勇軍進行曲》的象征意義;從長江黃河的地理常識,到長城兵馬俑的文化標識,多維度構建愛國知識體系。 “今年10月1日是祖國母親的第76個生日”——當答案揭曉時,全場掌聲雷動;顒右“講解+問答”形式,將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坐標,轉化為可觸摸的時間刻度。在“世界最高峰”“中國最大內陸湖”等問題的搶答中,孩子們不僅鞏固了國情知識,更通過“天安門廣場”“塔克拉瑪干沙漠”等答案的交流,完成了一場跨越疆域的“云游歷”。這種浸潤式教育,讓抽象的愛國理念具象為可感知的知識圖譜。

圖為粵農文創(chuàng)突擊隊隊員開展國情知識宣講的照片。通訊員 張澤廣 攝
歌唱強軍:旋律凝聚奮進力量 “聽吧,新征程號角吹響,強軍目標召喚在前方……”《強軍戰(zhàn)歌》的激昂旋律將活動推向高潮。在音樂老師的指揮下,孩子們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傳唱這首軍旅歌曲,“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的歌詞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強軍要求,通過音符傳遞給每一位青少年。 活動特設“軍歌背后的故事”講解環(huán)節(jié),主講人以“戰(zhàn)旗上寫滿鐵血榮光”為引,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等英雄事跡詮釋歌詞內涵,讓孩子們深刻理解“不懼強敵敢較量”的精神內核。當歌聲與故事交織,教室中仿佛揚起一面精神旗幟——這既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更是對“強國有我”信念的喚醒。有學生坦言:“唱完軍歌渾身是勁,以后要像歌詞里說的那樣為祖國擔當。”

圖為粵農文創(chuàng)突擊隊隊員們與小學生們合照軍歌的照片。通訊員 尹樺隆 攝
行踐初心:文明綻放成長之路 此次活動以“詩歌+知識+音樂”的三維模式,構建起立體化愛國教育體系:從具象的家鄉(xiāng)意象到宏觀的國家認知,從歷史記憶的喚醒到強軍精神的傳承,始終緊扣“實踐”內核——既有臺上的展示演繹,也有臺下的互動共鳴;既有知識的系統(tǒng)傳遞,更有情感的深度共鳴。 粵農文創(chuàng)突擊隊負責人表示:“新時代文明實踐需貼合青少年認知特點,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生動載體,讓愛國情懷從課本上的文字,轉化為孩子們可感受、可參與、可傳承的精神力量。”據悉,該團隊后續(xù)將圍繞“勞動最光榮”等主題持續(xù)開展實踐活動,推動文明新風在青少年心田深耕厚植。當活動結束的鈴聲響起,孩子們仍在輕聲哼唱軍歌旋律。那挺直的背影、明亮的眼眸,正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最鮮活的注腳——在詩歌中感知祖國溫度,在知識中丈量祖國廣度,在歌聲中凝聚奮進力量,這便是活動留給青少年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圖為粵農文創(chuàng)突擊隊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合照。通訊員 譚福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