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顧文豪)2025年,值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禾鐵韻·星火傳承”團隊淮安組于7月8日至9日奔赴革命老區(qū)淮安,本次活動以“江淮星火淬青禾,鐵韻長歌照新程”為主題,通過“場館研學+社區(qū)宣講+老兵訪談”三維的實踐模式,在周恩來精神發(fā)源地、華中抗戰(zhàn)指揮中樞的紅色熱土上,探尋革命精神存續(xù)至今的精神密碼。
場館研學:歷史溫存里的精神解碼
活動伊始,在解說員的引導下,實踐團隊緩步移至展廳。從“篤志求學”到“建設偉業(yè)”,周總理的故事在眾多文物的烘托中娓娓道來。在“晚年歲月”展廳,組員們被一組特殊文物吸引——總理晚年使用的搪瓷碗和舊木筷。講解員動情講述:“總理要求餐具‘修修補補再用’,病重時仍用這套餐具進食。”泛黃病歷本上“體重僅61斤”的記錄格外扎眼,與展廳頂部“鞠躬盡瘁”的鎏金字形成震撼對比,仿佛在無言訴說著為國家付出的一生。

圖為實踐組員在參觀羅澤延供圖
從少年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為新中國的成立與建設鞠躬盡瘁,家境優(yōu)渥的總理本可以錦衣玉食的安然度過一輩子,但在舊時代波譎云詭的風浪中,在舊歷史爾虞我詐的權(quán)斗里,總理卻毅然選擇站在了人民的一邊。通過文物了解總理生平的點滴,總理的偉大人格和卓越貢獻感染了在場的所有青年學子,大家深深被總理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所折服。
圖為實踐組員在參觀羅澤延供圖
舊址探尋:歲月遺留中的思想傳承
下午實踐團隊走進淮安區(qū)東門大街,黛瓦青磚,歷經(jīng)風雨的指揮部院落肅然矗立眼前。踏入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土地,組員們立刻被其莊嚴的氛圍所感染。舊址內(nèi)文物、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生動展現(xiàn)了先輩們在艱苦歲月中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的英勇事跡。實踐組員輕拭保存在展柜中的《拂曉報》合訂本,這份由彭雪楓將軍創(chuàng)辦的報紙,生動記錄了新四軍在豫皖蘇邊區(qū)的戰(zhàn)斗生活,是青年們了解革命征途的橋梁。
展柜中1941年《拂曉報》原件標題雖已墨跡斑駁,但仍藏不住其中的喜悅:“淮海區(qū)減租減息試點告捷,萬戶農(nóng)民踴躍參軍”。組員們細讀報道中的數(shù)據(jù):“試點區(qū)佃農(nóng)年增收糧200斤,青壯參軍率提升47%”,字體在光影下熠熠生輝,這一切都在印證“兵民魚水相依,人民大團結(jié)是勝利之本”的真理。

圖為實踐組員研學時的合照羅澤延供圖
院落外,陽光灑落門楣,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禾鐵韻·星火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研學了譚震林指揮部舊址外圍。那小屋見證無數(shù)個浴血奮戰(zhàn)的日夜,熬白了多少指戰(zhàn)員的青絲,才能看到這方盛世。受到此番景象的鼓舞,組員們在門口立起研學的旗幟,用行動表達了青年學子們堅定的拳拳報國之志。
淮水湯湯,初心如磐
淮安兩日,四處遺址,青年學子在靜默中追尋先輩腳步,聆聽文物呼吸。當歷史的輪廓緩緩在帷幕和解說中展現(xiàn),紅色思想與組員間已悄然形成羈絆;此疁珳,激流而上,在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盛宴里,每一個站在潮頭、胸懷理想、篤志力行的青年學子都任重而道遠,既要肩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使命,也要扛起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在變化莫測的世界格局里活出獨屬于青年的異彩。
(撰稿人: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