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東要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上積極作為。在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隨嵙筑夢—薪火長征路”團隊積極響應號召,開展了專項主題實踐活動,于2025年7月23日前往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qū)劉知俠故居,深入挖掘抗戰(zhàn)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為推動文化繁榮貢獻力量。
在這熱情洋溢、陽光熾熱的季節(jié)里,“隨嵙筑夢—薪火長征路”社會實踐團隊踏上了前往劉知俠故居的莊嚴之旅。
“隨嵙筑夢—薪火長征路”社會實踐團隊代表在劉知俠故居合照
一、筆鑄豐碑,故居鐫刻抗戰(zhàn)記憶 踏入市南區(qū)金口二路,道路蜿蜒曲折,路旁歐式與日式建筑密集分布,仿佛一幅歷史的拼圖。在這片充滿復古氣息的街區(qū)中,42號的劉知俠故居靜靜佇立。這座建于1986年的建筑,是劉知俠先生人生最后五年的居住之所。其磚石結構,地上兩層、地下一層,中西混合式的風格,在歲月的輕撫下,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如今,故居保存完好,入口墻上掛著的“劉知俠故居”大理石銘牌,莊重而醒目,仿佛在默默訴說著先生往昔的故事。
劉知俠,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汲縣(今衛(wèi)輝市)柳衛(wèi)村,原名劉兆麟。他自幼家境貧寒,生活的磨難未曾磨滅他的志向。1938年,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熱血,劉知俠奔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毅然投身到抗日的烽火之中。當年底,他隨抗大一分校東遷太行山,開啟了一段與抗戰(zhàn)緊密相連的人生旅程。
劉知俠先生與青島有著深厚的淵源。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曾在青島生活過一段時間,居住在龍江路36號甲。而金口二路42號的這座寓所,更是見證了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堅持與執(zhí)著。在這里,劉知俠以筆為劍,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典作品,塑造了大量鮮活的英雄人物形象。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能在他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找到原型,他們的英勇事跡通過劉知俠的妙筆,被生動地展現(xiàn)給廣大讀者,成為激勵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精神力量。
劉知俠肖像照
二、文承基因,紅色精神映照時代 漫步故居的書房復原場景,木質書桌上攤開的《鐵道游擊隊》修改稿墨跡猶存,字里行間可見作家對史實的嚴謹考證。團隊成員在此開展“紅色故事讀書會”,重讀劉知俠筆下“血染的棉絮”等經典段落,仿佛穿越時空與作家對話。這位曾在延安抗大淬煉的作家,為何將沂蒙精神融入創(chuàng)作血脈—他筆下的紅嫂用乳汁救傷員、鐵道隊員冒死奪物資,正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生動注腳。這種以文學傳承紅色基因的方式,至今仍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著鮮活教材。
除了《鐵道游擊隊》,劉知俠還創(chuàng)作了《紅嫂》《沂蒙山的故事》等作品。《紅嫂》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沂蒙山區(qū)的真實故事,一位樸實的農村婦女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受傷的八路軍戰(zhàn)士。劉知俠知道此事后,特地前往桃棵子村走訪,將這段軍民魚水情深的事跡寫入小說,生動地展現(xiàn)了沂蒙人民在抗戰(zhàn)時期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無畏。
“隨嵙筑夢—薪火長征路”社會實踐團隊代表攜隊旗合照
三、薪火相傳,青春接力精神守望 實踐團隊查閱劉知俠晚年在青島的創(chuàng)作故事:即便身患重病,他仍堅持走訪老兵,為《沂蒙山的故事》補充細節(jié)。話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青年們前行的道路,激發(fā)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豪情壯志。正如故居墻上那句題字:“筆桿子與槍桿子同樣重要”,團隊成員深刻意識到,傳承英雄精神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像劉知俠那樣,以青春之筆、實干之力,讓抗戰(zhàn)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