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疾步向前,同時,也不能忘了華夏傳承幾千年來的文化與經(jīng)典。為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這個盛夏七月,山東建筑大學的“承藝匠心”實踐隊踏上了前往濟寧的旅途,開啟了社會實踐活動。
7月11日——13日,這支充滿朝氣的隊伍深入當?shù),探訪了孔子博物館、孔府、孔林、孔廟,體驗了剪紙藝術和蒲草編織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旨在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傳承和弘揚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圖為實踐隊于孔子博物館合照)
7月11日,實踐成員帶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知識的渴望,踏入了這座匯聚千年儒家文化的殿堂,旨在通過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孔圣人的思想智慧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成員們依次參觀了各個展廳,從“萌蔭后世”到“詩禮傳家”,每一處展區(qū)都仿佛是一扇時空之窗,讓他們窺見了古代圣哲的生活點滴與教化理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詳實的文獻資料,它們無聲地訴說著孔子如何以其卓越的道德理念和治學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此外,博物館精心設計的互動體驗區(qū),如模擬古禮體驗、經(jīng)典語錄解析等,讓成員們在參與中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發(fā)了成員對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

(圖為實踐成員于孔子博物館參觀)
11日下午實踐成員們踏入了位于曲阜的孔府、孔林和孔廟,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活動,親身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歷史傳承。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莊嚴肅穆的孔廟,這座為了紀念孔子而建的廟宇,也是無數(shù)學子祈愿的地方?讖R內(nèi)的每一尊塑像、每一條楹聯(lián)都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讓成員們對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隨后,成員們踏入了孔府,這里是孔子后代居住的地方,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成員們在這里見證了古代建筑藝術與儒家禮儀的完美結合,每一塊石碑、每一道門檻都在默默講述著千年的故事,深入了解了孔府的歷史背景及其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地位,體會到了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深遠影響。
最后,實踐成員們漫步至孔林,這里不僅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更是一片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園林。在參天古樹間穿行,學生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聲音在耳邊回響,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員們在靜謐的氛圍中,學習了儒家對于生死、孝道的看法,以及其在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心靈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滌。

(圖為三孔景區(qū)合照)
拜讀完傳統(tǒng)經(jīng)典,實踐隊員們走進了非遺文化的世界。
7月12日,實踐隊員拜訪了剪紙藝術的非遺傳人張躍廣老師,與他共同探索剪紙的妙趣。
(圖為實踐隊員和張躍廣老師的合照)
張老師首先向成員們介紹了剪紙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他指出,這項起源于漢代的民間藝術,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發(fā)展,成為了中國農(nóng)村窗戶上不可或缺的裝飾,它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
緊接著張老師向隊員們講解了他的剪紙作品,從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了剪紙的種類包括陰刻和陽刻、單色與彩色、單層與多層。他的講解深入淺出,讓這些剪紙新手也能迅速入門。陰刻和陽刻是剪紙的兩大技法,前者通過挖空圖案來表現(xiàn),后者則保留圖案部分。單色與彩色剪紙則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增加視覺效果,而單層與多層剪紙的區(qū)別則在于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通過張老師展示的剪紙作品,實踐隊員們看到了剪紙藝術的多樣性和美感。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經(jīng)過精細剪裁,在他的創(chuàng)作下使得原本普通的紙張充滿了藝術的靈動和生命的氣息。特別是那些復雜的多層彩色剪紙,更是讓我們嘆為觀止。張老師不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還詳細解釋了每一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讓實踐隊員們對剪紙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了更深的理解。


(圖為張老師向實踐隊員介紹剪紙作品)
接下來,在剪紙體驗環(huán)節(jié),張老師親自指導大家進行剪紙實踐。他耐心地講解剪紙的基本技巧, 從紙張的選擇、剪刀的使用到圖案的設計,張老師向實踐隊員們展示了畫線、裁剪、內(nèi)折、定位、成形等基本剪紙步驟,每一步都親自示范,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掌握要領。大家在老師的指導下,紛紛拿起剪刀和紅紙,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自己的剪紙,經(jīng)過一番努力, 一個個精美的“春 ”字在隊員們的手中誕生。
制作“春 ”字的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需要細心關注到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步都需要大家全神貫注按照老師繪制的指示線進行裁剪。在這個簡單而又漫長的過程,隊員們不僅學到了剪紙的基本技藝,還鍛煉了自己的耐心和細致。最終實踐隊員們都裁剪出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春 ”的剪紙。不同于普通的平面剪紙, “春 ”的剪紙是可以直立起來的 , 而直立的“春 ”又象征著“立春 ”,代表著二十四節(jié)氣的開始,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剪紙 中帶來的文化內(nèi)涵。
實踐隊員們還嘗試了剪紙中的高難度作品——黨的五角星圖案的裁剪。在張老師的耐心指導下 , 大家按照步驟有條不紊地完成了這個復雜的剪紙作品。這不僅讓隊員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 也使大家更加敬佩張老師的精湛技藝和無私的傳授精神。


(圖為實踐隊員剪“春”字)
此次“紙藝傳承 匠心獨運 ”實踐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豐富了實踐隊員們的課余生活,增強了隊員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響應國
家關于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號召,將以此 次實踐活動為契機,繼續(xù)探索更多元化的文化傳播方式,讓剪紙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古老的文化之光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體驗完靈活精妙的剪紙藝術,實踐隊員們又開啟了對蒲草編制的探索之旅。



(圖為向實踐隊員介紹作品以及所展示的編制品)
7月13日,實踐隊員們拜訪了蒲草編制非遺傳承人張老師的工作室。如果說張躍廣老師的剪紙藝術,似魔法般將紅紙化作萬千世界;那蒲草編制的張老師則是以柏草為筆,編織出生活的詩意與自然的韻律。在這里,實踐隊員們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編制藝術品,有幸請張老師示范了并指導了成員們編制的基本過程,原材料準備、分割蒲草、纏繞芯線、編制蒲織結構、調(diào)整和修整、固定結尾、清洗和晾干、最后處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后蘊藏著我們看不到的復雜技藝,非遺傳承人們的作品,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xiàn),更是對歷史的致敬與文化的傳承。

(圖為張老師指導實踐隊員編制)
在探索非遺文化的旅程中,實踐隊員們對兩位老師都做出了專訪。老師們指出,青年人應積極學習傳統(tǒng)文化,作新時代文化的傳承者,應積極探索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元素相結合,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圖為實踐隊員對兩位非遺傳承人老師做出專訪)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讓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歷史浩瀚無邊,記錄了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著歷史的靈魂與血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傳承,并且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與付出。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傳承與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攜手共進,用青春的汗水與智慧,編織出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