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文化,伴隨時代同行”——大連理工大學“擎旗礪行”社會實踐團成果展示
作者:李炫中 來源:擎旗礪行社會實踐團
千載歷史,綿綿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祖先留給人類的共同財富,發(fā)掘它、傳承它、保護它不但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人類對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體現(xiàn)著對于我們自己歷史的善待。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堅守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代社會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觀念中,辨識出更有利于民族國家的文化導向的有效途徑;是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延續(xù),對于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有深遠意義。此次實踐活動旨在通過調(diào)研非遺現(xiàn)狀來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大宣傳力度,讓大眾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帶領大眾走進傳承非遺的新視野,讓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下煥發(fā)新的光彩。
行之愈篤,知之愈明。從嚴謹面試、嚴格選拔隊員到科學分配任務,前期充足的準備為本次實踐之旅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23年7月16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實踐隊員共同奔赴四川省綿陽市,以四川省著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蜀戲和蜀繡為切入點,開始了一場與非遺的“浪漫約會”。
第一天上午,實踐團共同前往綿陽市博物館,學習綿陽市歷史悠久的文明發(fā)展軌跡,對四川省的非遺文化進行初步了解。游覽博物館的過程中,實踐團隊員向當?shù)赜慰头职l(fā)關于非遺文化與旅游業(yè)融合發(fā)展現(xiàn)狀的紙質(zhì)調(diào)查問卷,收集有效信息,助力調(diào)研任務順利推進。下午,實踐團來到了“綿州第一山”——富樂山,融三國文化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園區(qū),讓隊員們不僅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的了解,也在登山過程中欣賞到了不同風格的園林風景。山水成趣,賞樂并舉,登高望遠,心曠神怡。
第二天,實踐團的大家分頭行動,走進綿陽市的大街小巷,圍繞川劇與蜀繡的特色與傳承方式,對綿陽市的市民進行了簡短的采訪。采訪過程中,市民都提到,非遺傳承要將繼承與創(chuàng)新密切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才能將非遺文化更好地發(fā)揚光大。下午,實踐團前往綿陽科技館,學習“兩彈一星”相關知識,回顧我國科技發(fā)展歷程,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三天,實踐團來到了四川博物館,分別從遠古四川和古代四川的角度了解了四川早期文明的鮮活圖景,并參觀了新、舊石器時代的四川盆地發(fā)展史,以及蜀地特有的南北朝造像中最為聞名的阿育王像,隊員們既感嘆于文明的厚重也感受到了傳承文化保護文物的重要性。下午,實踐團游覽了杜甫草堂,在其中,石刻對聯(lián)、茅草屋、大雅堂等等都形象的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史,唐代遺址陳列館也讓隊員們清晰的看打了杜甫所居之處的布局,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感。
第四天,實踐團來到了武侯祠博物館,在蜀漢英雄紀念地,隊員們在聆聽中學習三國知識,在觀賞中感悟英雄精神,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狼煙四起的三國時代。下午,實踐團游覽了錦里古街與寬窄巷子,在這里,成員們步入獨特的明清風格建筑,感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直觀地體會到了老成都熱氣騰騰的市井煙火氣息,并參觀了金絲楠木雕等非遺文化,在腳步中體會非遺瑰寶的魅力。
第五天,上午實踐團成員一同前往武侯祠博物館,體驗三國文化之旅。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狼煙四起的三國時代,學習三國知識,感悟英雄精神。第二站,實踐團的成員們來到了錦里古街。走在錦里古街上,踏足古代偉人走過的道路,雖是同一空間,時間卻已斗轉千年,錦色如花,讓人流連忘返。夜晚華燈初上,實踐團來到了著名的寬窄巷子。在這里,實踐團的成員們步入獨特的明清風格建筑,感受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六天,今天實踐團來到了“梨園會館”觀賞了四川多樣的非遺文化,各位民間藝術人在舞臺上大展身手,把非遺文化從民間搬到舞臺,引領非遺新潮流。在期間,我們集中觀賞了四川的幾種非遺文化。包括蓋碗茶,木偶戲,手影戲,水袖舞,空竹,川劇等。一個個精彩絕倫的表演,一幕幕美輪美奐的圖景,都是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華光溢彩的篇章。入梨園觀巴蜀文化,傳非遺駛千年之舟。非遺文化的發(fā)揚傳承是每一代非遺傳承人的信仰。
第七天,清晨我們前往染空寺蠟染藝術院,它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坐落在溫江深處的幽靜安寧之地,我們在此采訪了非遺傳承人謝寶高。謝老師熱烈歡迎了我們的到來,一一為我們介紹蠟染和扎染的特點,帶我們欣賞已完成作品,向我們講解不同地區(qū)蠟染的工具,教我們體驗扎染技藝。采訪最后謝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成都非遺蠟染扎染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建立好民族品牌,使蠟染扎染這一非遺文化能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實踐團成員們通過實地考察,街頭采訪,發(fā)送調(diào)查問卷等形式進行調(diào)研活動,切身感受著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感受到了如今非遺文化與旅游業(yè)的結合的重要性。在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探尋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痕跡,了解巴蜀文明燦爛輝煌的歷史,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使其與時代同頻是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傳承與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好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8-23 關注:
大學社會實踐推薦
- 感巖孔之非遺,體匠心之傳承
- 為了增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深入了解貴州省金沙縣巖孔街道非遺發(fā)展現(xiàn)狀,讓根植于金沙縣的民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走近青年心中,7月
- 大學社會實踐 08-23
- 走入梁家河知青故居,回顧艱苦奮斗舊歲月
- 7月15日,煙臺大學星星之火社會實踐隊來到梁家河開展集中社會實踐。學習梁家河蘊含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 大學社會實踐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