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自信自強的戰(zhàn)略部署,調研歙縣當地魚燈非遺文化發(fā)展與傳承現(xiàn)狀,7月4日,巢湖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赴歙縣非遺文化傳承與紅廉教育實踐團滿懷熱情,趕赴歙縣瞻淇村,圍繞“瞻淇魚燈”,實踐成員們通過文化溯源、制作體驗、采訪交流等調研形式,探尋這項民俗技藝的傳承脈絡與當代活力。


圖為非遺傳承人汪明勝老師與團隊成員們拿著制好的魚燈合影 楊越超 供圖
瞻淇魚燈起源于明清,最初為祭祀祈福所用,后融入節(jié)慶民俗,歷經數百年發(fā)展,從簡單燈彩演變?yōu)槿诤弦魳、舞蹈的綜合表演藝術,并于2014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以“魚”諧音“余”象征富足,燈舞承載著水鄉(xiāng)百姓對風調雨順、宗族興旺的祈愿,更有“一夜魚龍舞”的古俗相承,是徽州民俗文化的生動縮影。


圖為非遺傳承人汪明勝老師教授實踐成員們制作魚燈骨架 楊越超 供圖


圖為實踐成員們進行魚燈魚骨架的扎制 朱增輝 供圖


圖為實踐成員們展示扎制好的魚骨架 胡陳宇 供圖
實踐中,成員們親身體驗了魚燈制作全流程:先用竹篾扎制骨架,在匠人指導下將竹條彎出魚身弧度;隨后糊上綿紙,指尖輕壓使紙面平整服帖;最后調和顏料,為魚燈繪上鱗片、魚鰭,一筆一劃勾勒出靈動神態(tài)。大家不禁感慨:“魚燈的制作看起來容易,但是很多流程卻需要耐下性子慢慢進行,對觀察和實踐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圖為實踐成員進行魚燈蒙布流程 朱增輝 供圖


圖為實踐成員向非遺傳承人汪明勝老師學習畫魚鱗技巧 朱增輝 供圖
親手完成魚燈制作后,實踐成員們積極與非遺傳承人汪明勝老師和瞻淇村魚燈隊隊長、瞻淇魚燈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冬蛟老師深入交流,了解到魚燈傳承中面臨的難以得到支持和認同、傳統(tǒng)舞燈技藝不被重視、經濟市場匱乏等現(xiàn)實困境,并就所學專業(yè)積極為魚燈的傳承與發(fā)展建言獻策。


圖為實踐成員與非遺傳承人汪明勝老師溝通魚燈文化內涵 楊越超 供圖


圖為實踐成員與非遺傳承人鄭冬蛟老師采訪交流 胡陳宇 供圖
成員們表示,這次調研活動不僅掌握了魚燈制作的手藝,更深刻體會到:每一盞魚燈都藏著匠人的堅守,傳承之路雖難,卻因這份“魚龍夜舞”的熱鬧與期盼而意義非凡,未來將以實際行動助力非遺活態(tài)傳承。
此次“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是巢湖學院學子踐行社會責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實踐。實踐成員們在調研中將課堂所學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具體行動,不僅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也為歙縣魚燈非遺傳承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收獲了無數寶貴經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偉大而美好的中華文化,會以更加嶄新的面目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