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首場非遺實踐活動于1月29日拉開帷幕,守“滬”非遺實踐團懷揣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忱,走進了長寧滬劇團的神圣藝術殿堂。在這次意義非凡的活動中,他們有幸與滬劇界的璀璨明星——陳甦萍老師面對面交流。
陳老師以她細膩入微的表演藝術和深厚的滬劇文化知識,為實踐團成員們解答了許多關于滬劇的疑惑,介紹了許多關于滬劇的歷史,讓他們深刻領略了滬劇藝術的無窮魅力。通過這次活動,成員們不僅加深了對滬劇歷史淵源和表演技巧的了解,更在心靈深處感受到了非遺文化所蘊藏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韻味。這次活動無疑為守“滬”非遺實踐團后續(xù)的探索之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們更加堅定地走在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的道路上。
守“滬”非遺實踐團的成員們還深入參觀了長寧滬劇藝術館和長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
。
二、學唱滬劇
1月30日,守“滬”非遺實踐團在金橋文體中心欣賞了滬劇折子戲,感受了上海傳統(tǒng)戲曲的魅力,體驗了滬劇的文化內涵。精選的劇目和演員們的精湛表演,呈現了一場文藝盛宴,展現了他們對滬劇的熱愛。演出后,我們采訪了滬劇團的康榮華老師。他演過三十幾部大戲,最難忘的是古裝戲《酒魂曲》,這與滬劇通常的旗袍戲風格不同。康老師表示,盡管有人認為滬劇在年輕人中不受歡迎,但他認為這是個誤區(qū)。他提到,滬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與表演形式的轉變有關,如交響樂配樂和舞美燈光的運用,以及滬劇內容緊貼生活的新鮮感。康老師認為,滬劇現在的宣傳不足,以及許多上海人不會上海話、聆聽機會減少,都是導致其受歡迎程度下降的原因。
滬劇表演結束后,觀眾滿足地離開劇院。我們團隊隨機采訪了幾位路人,了解他們對滬劇的看法。受訪者表示喜歡滬劇,尤其是陳甦萍的表演和經典曲目如《趙一曼》和《雷雨》。他們通過家庭影響和收音機、手機等渠道了解滬劇。流行的短視頻與其他網絡資源讓欣賞滬劇更方便,但許多忠實粉絲仍然熱愛前往效果更佳的現場觀戲。
總結
在過去的幾周里,守“滬”非遺實踐團參與了三場精彩紛呈的滬劇活動,每場都讓人印象深刻。這些活動不僅讓我們領略了滬劇的獨特魅力,還讓我們深入了解了滬劇的傳承與發(fā)展。
這三次活動不僅讓我們欣賞到了精彩的滬劇表演,更讓我們對滬劇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守“滬”非遺實踐團的成員們用他們的熱情和專業(yè)知識,為社會帶來了了解滬劇又一新的媒介。成員們的付出和努力,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領略到滬劇的魅力,也為滬劇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