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華民族千年來孜孜追求的夢想,已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實現(xiàn)。但征途漫漫,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仍然在路上。教育作為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的一項,始終是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中流砥柱。為進一步了解社會實踐所在村常見生活問題,探究村民基本受教育狀況,并借助學校、地方資助政策給出相應建議,7月8日至9日兩天,“金種子”社會實踐團隊借助本次社會實踐支教活動的休息時間,在實踐地點——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叫河鎮(zhèn)牛欒村開展了全面廣泛的走訪調研活動。
7月8日上午8點半,牛欒村小學的廣場上飄起了“金種子”政策鄉(xiāng)村行社會實踐重點團隊的旗幟。因牛欒村地處山區(qū)谷地,村落狹長,金種子團隊的10名成員分為兩隊行動,以牛欒村小學為分界點,兩隊成員分頭行動,向牛欒村村頭組和下村組進發(fā)。團隊主要以入戶走訪為調研形式,以了解村民主要生活問題為核心目的,重點以高校資助政策為宣講內容,并因地制宜,結合欒川縣鞏固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點對點進行普及與講解。
(圖為“金種子”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走訪路途中。陳靈琪 攝。)
在鄉(xiāng)村調研與摸排走訪中,團隊成員發(fā)現(xiàn)牛欒村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村中常住人口遠少于村中戶籍人口,近一半房屋無人居住。團隊成員向當?shù)卮迕窳私獾弥,這部分村民以居住在外省或縣城為主,不常住村中。而村內流失的常住人口以年輕群體為主,許多家庭都存在著極為相似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情況。
針對留村的老年人,團隊成員在與他們交談時側重詢問身體健康狀況、醫(yī)療保障問題、子女教育情況等方面。交談中,年近80歲的張秀英奶奶告訴我們,自己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在外面工作。孫子和孫女們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大學,還有已經工作的,也都不在身邊。“我的腿不得勁,走著也是可難。”拄著拐杖的張奶奶靠在胡同口的矮墻上,眼中已經泛出了淚花……當談到政府針對老年人的幫助政策時,張奶奶說:“現(xiàn)在的政策是可好,咱這老人們每個月都有120塊錢,平常也不咋買菜,一個人也夠花了。”

(圖為“金種子”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與張奶奶交談。羅海菲 攝。)
面對村上的兒童和青少年,團隊成員則在和他們的家長聊天時重點介紹了高校的資助政策和洛陽市的地方教育幫扶政策。成員向有意了解資助政策的家長發(fā)放了高校資助政策明白卡,上面詳細介紹了包括新生入學通道、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儉學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學生資助政策。由于村中教育資源有限,留在村中的小孩子大多為在村中上學的小學生或在鎮(zhèn)上讀書的初中生。如果想要繼續(xù)升學至高中則需要到欒川縣就讀,因此幾乎沒有居住在村中的高中生。在到崔宸源同學的家中走訪時,團隊成員了解到,崔同學今年下半年就要去鎮(zhèn)上上初中了。崔同學的父母都在外務工,平時只有爺爺奶奶在家。說到上學的資助政策,崔同學告訴我們,自己申請了地方的“雨露計劃”資助項目。團隊成員向崔同學和她的爺爺奶奶講解了高校的資助政策和地方教育幫扶政策,鼓勵她認真學習,利用資助資金堅持走好求學路。

(圖為“金種子”社會實踐團隊成員來到崔宸源同學家中走訪。左琦 攝。)
通過調研,團隊成員也了解到,深處大山中的牛欒村也走出了很多享受過學生資助的大學生。住在牛欒村下村組的焦叔叔驕傲地告訴團隊成員,自己的兒子在西安交通大學讀大二。越來越多帶著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在大學受到了國家的資助,也讓他們的父母和家人了解到高校的學生資助項目。“我們也不懂,妞出去上大學了說可以在學校申請補助,反正每年學校給的幫助也都可多。”娘家住在牛欒村的李姨說,她的大女兒現(xiàn)在在洛陽師范學院讀書,開學就要大四了。如今,高校關于貧困生的資助補助政策已愈加完善,農村學生也有了更多接受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本次走訪調研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入戶走訪,團隊成員詳細了解了牛欒村中基本人口居住情況和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有利于更具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教育,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面向家長的入戶資助政策宣講也能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持續(xù)支持鼓勵孩子們求學受教。
團隊采用與在村民們的聊天中融入高校和地方政策的宣講形式拓寬了村民們接觸政策的途徑,有利于助力政策落地鄉(xiāng)村,落實到戶。所有團隊成員在走訪中有機會感悟鄉(xiāng)村,理解政策,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民生,也增加了自身作為當代青年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時代的使命感。高校資助點亮求學希望,地方政策惠及鄉(xiāng)村群眾,“金種子”在行動!

(圖為“金種子”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與部分走訪村民合影。左琦 攝。)